1685186341-4ffce04d92a4d6c

道医学是传统医学生命观和疾病观的一种发展,它对《黄帝内经》等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的病因和病机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。通过内炼实践和疾病治疗的探索,道门中人深入探究了形体疾病的机理,并获得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,形成了与传统中医病机不同的观点。
在一些文献中,道医学详细记录并分析了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,以便寻找解决办法,并从理论上进行总结。这篇文章我们从“真气耗散与气机失调”这一层面来探讨病因病机。

真气丧失、阴阳失衡

1685186341-4ffce04d92a4d6c-1

内丹学非常重视人体阳气的作用,元阳真气的丧失是导致疾病的原因。

《灵宝毕法·匹配阴阳第一》云:“自胎元气足之后,六欲七情,耗散元阳,走失真气。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,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。”

当一个人的胎元气足后,七情六欲会消耗元阳,导致真气流失。虽然人体内有自然的气液相生,但它不能像天地一样升降流转。当元阳真气耗散时,会导致人体内心肾气液升降失调,进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。人体阴阳需要符合“阴平阳秘”的动态平衡原则。

1685186342-4ffce04d92a4d6c

《灵宝毕法·聚散水火第二》云:“人之致病者,惟阴阳不和,阳微阴多,故病多。”

人体生病的原因,就是因为阴阳失衡,阳气不足而阴气过盛,所以疾病也就更容易发生。由于个体整体性的阴阳关系失调,自然疾病丛生。

水火不交、外邪入体

1685186342-4ffce04d92a4d6c-1

就心肾水火关系而言,心肾水火不交会导致外邪侵入人体,从而引发疾病。

《养生秘录·中黄内旨》云:“今之人盖火燥炎上,水湿润下,自勾引阴邪之气,乘间而入,令人多病寿夭。”

人体内火气旺盛,容易引起燥热和炎症,而水分则偏向于湿润下降。这种情况会吸引阴邪之气乘虚而入,导致人们患上各种疾病,甚至缩短寿命。由于水火不交而致阴阳失调,“阴邪之气”与体内的“湿滞之气”,二阴相并成为致病因素。

七情六欲、神气分离

1685186341-4ffce04d92a4d6c-2

唐代谷神子裴铏《道生旨》中指出了常人得病之病因在于先、后天神气分离,云:

“将荤血为滋味,以艳容为欢娱。罪根既深,神彩益浊,岂三魂之宁谧?被五贼之战争。以恍惚而畅怀,及其喜乐,俄悼亡而感物,过甚悲伤。振荡命门,坏坠元气。虚赢渐逼,岂异尸居?枯稿欲来,何难骨立?盐梅销铄,寒暑煎熬。既非金石之身,须示风霜之鬓。大患拟作,微躯岂安?步步就死,兀兀不知。”

如果人长期沉迷于肉欲和美色,这样的危害是很大的。罪恶根深蒂固,会让人的精神越来越浑浊,三魂丧失宁静。人们被五贼(五脏)之间的战争所困扰,在恍惚茫然中得快乐是且快乐。但喧闹过后,很快就会感到悲伤和失落。这种情绪波动会破坏人的命门和元气,使人的身体逐渐虚弱,就像行尸走肉一样。

1685186664-4ffce04d92a4d6c-1

时间一长,人们的身体会像枯木一样干燥,难以承受寒暑的煎熬。人类不是金石之身,必须面对岁月的风霜。这些问题会导致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危险之中。最终,人们会步步走向死亡,而毫无察觉。

人类生病的根源在于无法控制后天生活。由于贪欲和情感过度,会对身体内的元气造成伤害,导致人们逐渐走向死亡,却毫无察觉。

1685186343-4ffce04d92a4d6c-1

裴铏继续从人的生命先、后关系分析上述生命过程,探寻其发病之根本,云:

“然神自离其母后,更不复到本来凝结之处。盖人渐被五味沉之而不清冷,神虽同用,炁虽同行,终不释却相养、却相城,但相反尔!今以子母相离本者,盖缘未有窟宅,诸体尚阙,所以事须相离而各造化。及其彼此安稳,更不相吊省,岂有子母得为顺序哉!金言心为气马,但意到则气到。今人或偶使气到诸处,则不释到根本从来相合处耳。”

自从人的神离开母体后,就再也不会回到最初凝聚的地方。这是因为人们渐渐被五味沉迷,无法保持神原始的清明。虽然神和气都在,但却可能不是相互滋养,而是相互排斥。

1685186343-4ffce04d92a4d6c

就好比是母子分离,有些人的神、气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栖息之所,所以它们相互分离、各自为政。如果神、气都能彼此安定下来,就不会相互斗争,也就没有先后天之分了。有句话说得特别好,心是气的马,意念到了气才会到达。现在的人都是让气到处流动,却不能回到最初相合的根本处。

“修道之士,不可不留意焉。脾去肾近者,其神虽都于心,亦寄位于精中,养其体,润其性,保其骨髓,使其坚强,人之寿考,神亦得久安于人体中矣!凡人临危险而毛发寒竖者,是神恐伤其窟宅尔。”

1685186343-4ffce04d92a4d6c-2

修道之人务必要留意着一点。脾和肾关系密切,虽然神在心中,但也寄宿在精中,肾为先天之本,养护身体,滋润性情,保护骨髓,使之坚强。人的寿命长短与神在体中的安稳有关!当人面临危险时,身上的毛发会竖起来,这就是神担心自己的居所受到伤害的表现。

“所言精者,积津气而成,若动摇而出,则神不安,为滑而决泻,减耗神之用也。精之既竭,神亦耗尽,微微然渐与初来相类。然心气既壮,水气又盛,人体坚强,五味薄铄,则气与神不想当。既而无恋,求往不得,欻然而去归空。水气既无阳气管摄,亦便散也。二物既去,则人体倾去,谓死即无所知也。”

1685186343-4ffce04d92a4d6c-4

所说的精,是积聚的津液和气所形成。如果它被动摇或流失,神就会不安,会导致身体失去平衡,也是在消耗神。当精气耗尽时,神也会消耗殆尽,会变得越来越虚弱。天生的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耗,这会导致人体内后天的阴气逐渐增多,这就是所谓的“水气又盛”。

同时,后天的阴气不断增加,损耗人体内真正的阳气,导致身体内的“气与神不相当”。这样,先天元神就会“既而无恋”,又“求住不得”,最终“欻然而去”,形神分离,生命也就结束了。

1685186343-4ffce04d92a4d6c-3

在昆仑藏钥道医结缘法中,即可运用黄纸及所画符号调动天地精华之炁调理身体,大小疾病、慢性病均可。更有丹法掌法等,每日修法有益精进,可调养身体、净化心灵、益处多多、妙不可言。

裴铏通过探究先天和后天神气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疾病的成因。他认为,在后天的生命过程中,神气虽然“同用”、“同行”,但却未能“相养”、“相成”。这个根本原因在于后天的贪欲和七情过于强烈,导致“心气既壮”,身体内的精气“动摇而出”,流失过多,神失去了养分而“不安”,随之耗散。

1685186343-4ffce04d92a4d6c-5

七情分别是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为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;而六欲是指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。中医讲到,人食天地之气而生,内伤于“喜怒忧思悲恐惊”这七情,外伤于“风寒暑湿燥火”这六淫,再加上人对六欲的不当指使,疾病自然而来。

因此,从养生的角度看,管理好自身的七情六欲是非常重要的,从自我认知、情绪调节、欲望控制、社交支持、健康生活等方面做好管理。如果过度或不当地表达或过分满足其需求,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诸多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