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83729673-4ffce04d92a4d6c

中医学脏象认识是以天人相应思想为指导,通过五行五脏配属,形成了每个脏腑自成小系统,全部脏腑为整体的大系统。
道家医学的脏象思想以内炼体验为依据和出发点,扩展了中医学关于各个脏象认识,特别在心、肾、肝、肺、脾以及胆、三焦等脏腑功能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。而心、肾则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构成。

1683729674-4ffce04d92a4d6c

心肾相交

《黄帝内经》最早提出了心肾水火相交的思想。

“夫水之精为志,火之精为神,水火相感,神志俱悲,是以目之水生也。”

由于“心藏神,肾藏志”,很显然文中“水火”所代称的就是心、肾所藏的情志因素,这就初步揭示了心肾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
1683729674-4ffce04d92a4d6c-2

东汉后期《周易参同契》云:

“乾坤者,易之门户,众卦之父母,坎离匡郭,运毂正轴。”

由于坎、离与水火升降相对用,而坎离水火其实乃是乾坤二气之“用”。其实就是心、肾水火升降之相交关系,即内丹炼养的阴阳水火模型。

1683729674-4ffce04d92a4d6c

魏晋时期,皇甫谧在《针灸甲乙经》卷一“五脏五官第四”云:

“夫心者火也,肾者水也,水火既济。”

心代表火,肾代表水,水和火相互平衡、相互配合。

1683729674-4ffce04d92a4d6c-1

 

同时期,内炼经典《黄庭经》探讨了心、肾的功能及二者的相交关系,强调了肾为五脏之主宰。

《外景经》云:“五脏之主肾为精,出入二气入黄庭,呼吸虚无见吾形,强我胫骨血脉承。”

五脏之中,肾是主宰人体精的器官,出入二气进入到黄庭,在炼养的虚无呼吸中见其形,肾精能够强健骨骼和血脉。

1683729675-4ffce04d92a4d6c-2

至于黄庭,有名无所,万有皆空之境,至虚至无,不可见、不可闻,冲气之所在。出入丹庐,上下黄庭。中央黄气,黄庭高仙,服食黄气,饮之醴泉。

1683729675-4ffce04d92a4d6c

《内景经》云:“两神相会化玉浆,淡然无味天人粮。”

心肾之气相交而化生“玉浆”,淡然无味乃天人之粮。

1683729675-4ffce04d92a4d6c-1

六朝时期医著《中藏经》云:“火出于木,水生于金,水火通济,上下相寻。人能循此,永不湮沉。火来坎户,水到离扃,阴阳相应,方乃和平。”

“水火”也可代表阴阳两极,也代表着心、肾的相对功能。在人体内,水和火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这两种能量都代表着生命力的源泉。如果水火失衡,就会引发疾病。火在坎宫,水在离宫,后天八卦强调以坎离为用,即以中和为根本大用,阴阳相应,才能实现平衡。

1683729675-4ffce04d92a4d6c-3

心肾相交是养生延寿之要诀,而“火来坎户,水到离扃”则揭示了心肾水火相交的一个最基本理论内涵,即是心肾水火颠倒升降的内涵。

唐代以来,内丹炼养家开始重视在人体内寻找内丹,心肾相交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;至五代末期,丹家把内丹归于心神,水火升降是与五脏之气相交和合的统一。

1683729675-4ffce04d92a4d6c-4

心肾所存气液的升降运动,同时伴随着肝肺之气液的左升右降,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。

1683729677-4ffce04d92a4d6c-2

唐《真龙虎九仙经》云:“火中有木神,水内有金气,水火五脏交,来往不离土。从闪火下入肝,肝为本,木色青,故为青龙也;水入肺,肺为金,金色白,故为白虎也。龙火从左下入肝,穿右出,却来入左;虎水从右下入肺,穿肺左出,却入右者,五脏气交也。耕种脾上生黄芽,为命根。”

火中有木神,水内有金气,水和火在五脏之间相互交错,它们与土的关系密不可分。火从下方进入肝脏,因为肝为木,木的颜色为青,所以称为青龙;水则进入肺,因为肺为金之主宰,金的颜色为白,所以被称为白虎。

1683729677-4ffce04d92a4d6c

青龙乃是龙火,心之气液运行入于肝而得名,白虎是虎水,肾之气液入于肺而得名。内丹家认为心肾气液逆向升降需要通过肝肺的中转而进行,即肝气“从左下入肝,穿右出,却来入左”,肺气“从右下入肺,穿肺左出,却入右”,螺旋式的左右交替来完成。

从本质上来说,心肾相交其实就是心、肾、肝、肺之气液于中央脾土之位的和合过程。而在内丹炼养过程中心肾相交和合特色就是,能够产生新质态的物质即“黄芽”,亦可称为改善人体体质、心理状态的生命物质。

1683729677-4ffce04d92a4d6c-3

心肾相交合形、气、神为一体。唐朝道士崔希范,号至一真人,相传吕洞宾(吕岩)曾向其学习内丹。他在《入药镜》指出:

“心者,神也;肾者,炁也。神定气和则真人降焉。神气之和,会成于还源,还旧朴也。神不足,气不和,则真人不降矣。”又云:“神从气、气从神,神能守气,则气能生神矣。二者相守,聚而成形,是所谓鼎也。”

心是人的神,肾是人的炁。神定气和为真人之境。神与气调和,会回归到人的本源状态。心肾相交就是心神与肾气的相交,“神气”相从相守即是立丹鼎,内丹心肾相交是形、气、神三者的和合相交,共同完成。

心肾不交

心与肾,阴阳失调皆可使之“水火既济”关系破碎,显现相应病证,名曰“心肾不交”或“水火不济”。心肾相交,心居上焦主火;肾居下焦,归水。心之阳下降至肾,温养肾阳;肾之阴升至心,涵养心阴。

1683729677-4ffce04d92a4d6c-1

正常情况下,心火与肾水相互升降、调和,彼此交融,维持动态平衡,此乃“心肾相交”,亦即“水火相济”之表现。然若肾阴亏虚,或心火旺盛,肾水与心火失去平衡,无法相济,便会出现心烦、悸动不安、失眠等心火炽盛之症状,称之为“心肾不交”。

久病伤阴、房事不节、思虑太过,情致郁而化火。或外感热病,心火独亢等原因都可导致心肾不交。心属火,肾属水,心火必须下降到肾,使肾水不寒,肾水必须上炎于心,使心火不亢。

1683729677-4ffce04d92a4d6c-4

如思虑过度,或心情抑郁,心火亢盛,即会心神不宁。向下损耗肾水,肾失阴液濡养,或者过劳伤肾,则腰酸、头晕、健忘。且肾阴不足,肾阳相对偏亢。肾阳相对偏亢就会出现手心热,咽干口燥,舌红等虚热表现。

心肾失和之征兆何在?鉴别之法颇为简易:双足觉寒,甚或至腿部亦感发凉,腰骶不胜寒意为下寒。而心胸烦热不安,有时至头脑亦觉发热,难以安宁为上热。

1683729679-4ffce04d92a4d6c-1

如由心肾不交所引起的失眠,传统中医治法如张仲景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或交泰丸。而在昆仑藏钥道医法中,一张黄纸、一杯水,即可调理,此法非祝由术。

1683729679-4ffce04d92a4d6c

从养生之道探讨,凡是诱发心境动荡,令热血翻涌之事物,皆应减之。而使你心情宁静,目标清晰,意志坚定的事情,则可大胆增之。修炼之途,日日损之,需要不断消解外物对内心的干扰。随着干扰之逐渐削弱,心灵将得以常恒的宁静,身体和谐平衡于阴阳之间,思维更不受丝毫烦躁之扰,恒久于清明安宁的境地。